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时,一方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不动摇;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各地区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
在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将“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作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这一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各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
减排潜力的差异,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碳达峰工作路径。同时,国家通过开展碳达峰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具体实践路径。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从已公布的试点城市来看,可谓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发达城市,提出打造“双碳”数智治理体系,到2025年实现能源、工业、建筑、
交通等重点领域数字化全覆盖,探索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又如,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定位,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金融、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再如,盐城依托其在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优势,探索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城市。
在鼓励地方探索的同时,国家也十分注重及时梳理总结各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模式、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通过召开交流研讨会、出版典型案例集等方式,推动各类型地区互学互鉴,尊重了地区差异,又促进了共同发展,形成百花齐放、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