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在中国可能比在美国更有效
仅指出碳税的性质很有帮助,但不足以证明碳税可以使经济受益。每一个因素单独来看都可以减少碳税的经济成本,但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将怎样影响经济呢?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模拟,可以量化预测这三个因素叠加起来如何影响经济。首先模拟美国,然后是中国。主要结果在下图中展示(见图1)。
这幅图的横轴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单独的模拟。这幅图上的每一个点是
碳排放减少的百分比。纵轴是
政策变化对福利的影响,以占国家GDP百分比的形式体现。对福利的影响肯定是低估的,原因是没有包括
减排对环境的改善。
我们先看红色细虚线和蓝色细实线。这两个结果是不考虑上面部分提到的三个因素所做的模拟。这两条线从三方面证实了上面的论点:首先,这两条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在横轴下方,因此每次通过碳税减少的碳排放都不利于经济。其次,两条线的下探幅度都异常陡峭,这就意味着与小规模减少碳排放相比,大规模减少碳排放的成本呈几何级数增加。最后,蓝色细实线在红色细虚线下方,这表明在中国减少碳排放的成本比美国高。
现在来比较红色粗虚线和蓝色粗实线。这两个模拟是一样的,只不过其中考虑了上面部分提到的三个因素。三个因素的叠加对结果的改变非常明显。
实际上,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减排如果低于13%,则两条线都在横轴上方。这就表明,上述三个因素实际上可以成为经济中的纠正力量,减少偷税漏税、扭曲行为和非正规经济部门
造成的低效状况。将税基转移到碳税上可以改善经济运行。
第二个主要结论是,减排如果低于12%,则蓝色粗实线处于红色粗虚线上方。这就意味着,到了某个点,采取政策性
碳减排对中国福利的改善甚至高于美国。正如此前解释的那样,中国的三个因素(偷税漏税、对非扭曲性能源的依赖和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规模)都处于较高水平,碳税对中国经济的改善要多于美国。
总之,对三个主要因素影响的简单模拟显示,其量化的结果是举足轻重的。这些影响大到可以完全抵消碳减排低于12%时碳税的整体成本。此外,这些结果为驳斥碳税经济成本的主流观点提供了证据,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原因是在这个时点上,中国从其他税种转向碳税的好处超过了美国。
对于大规模减排来说,碳税的成本依然很高。尽管存在上述三个因素,但在考虑许多国际
论坛所要求的大规模碳减排时,经济效率与环境质量的取舍依旧十分困难。
结论和未来研究领域
如果征收碳税可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从全球气候协议的角度,对于什么是优化和可能方案的讨论将大大改变。虽然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方法是密切协调各国单独采取的行动,但是本文的结论(尽管只是初步的)却显示,即便是各国通过对税收收入影响为零的碳税来采取单独的碳减排行动,所有国家也能受益。
但是,这些结论也包含一些重要的附加条件。碳税的贯彻执行也非常重要,而每个国家的税法都包含独特的复杂性,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这些
问题需要更加精细的模型。以往在完整经济模型中复制了这些因素的研究通常都确认了这些因素的量化重要性。
此外,碳税在每个国家都会无一例外的产生支持的赢家和反对的输家。由于许多输家集中在某几个行业,反对碳税改革的政治力量通常都很强大。
本文对这一争论的贡献是,碳税政策的总经济收益实际上高于经济损失。本文提出的新证据可供政策制定者衡量碳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考虑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减少碳排放。这一结论更让人惊讶的是,原来最反对减排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对税收收入影响为零的碳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还有很多因素没有直接包含在本文的分析中,但有可能进一步增加碳税带来的好处。例如,碳税可以减少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形式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等)的排放。污染治理的影响是广泛的,包括减少对财产的损害、改善工人的健康并提高生产率。这些“额外好处”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有些研究还将碳税与能源使用效率相联系,显示价格提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同样,分析还显示这些因素也会提升碳税的经济效益。
本文还为征收碳税提供了额外的论据。例如,政策制定者如果在增加政府税收收入或修改税法时考虑偷税漏税等因素,可以考虑征收碳税,原因是这个税种偷税漏税比较困难。此外,即使是那些希望尽量减少征税对经济影响的政策制定者也可以考虑征收碳税,原因是碳税可以增加税收收入,而且能够限制其他经济领域的扭曲。最后,应对非正规经济部门这一
难题的政府也可以考虑征收碳税,因为这是为那些不得已选择加入非正规经济的人减轻负担的简单办法。
分开来考虑,这些论点都很重要。但是,叠加起来考虑,这些论点显示,碳税实际上可以让执行该政策的国家的经济受益,对中国尤其如此。
作者为华盛顿特区未来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和
北京长江商学院访问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