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市场:突破供需困境,迈向绿色新未来

2025-4-14 11:18 来源: 中国改革报 |作者: 白雪

构建强制与自愿结合机制推进绿证消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绿证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了17条举措。受访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我国绿证基本实现核发全覆盖

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是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向绿色电力核发的具有特殊标识的电子证书,通常每1000千瓦时电量对应1个绿证。由于电力的同质性,上网后无法分辨是煤电还是绿电,故从发电侧通过特殊标识予以区分,绿证应运而生。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自此,我国试行绿证制度,以自愿市场为引导,推动全社会逐步建立绿色电力消费意识。此后,相关制度不断完善。2023年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规定了绿证发放范围是对全国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绿证核发、交易、应用、核销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对绿色电力的准确溯源,绿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凸显,影响力和认可度稳步提升。

不过,受供需不协同影响,绿证价格不断走低,市场上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被严重低估。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绿证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绿证的核发、交易和核算标准不够统一,导致市场混乱;二是绿证的自愿认购机制尚未形成有效激励,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数据透明度和可靠性不足,难以准确衡量和验证绿证的实际环境效益;四是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虚假申报、重复计算等现象;五是与国际绿证市场的接轨程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明确了绿证市场发展“时间表”

“《意见》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性和前瞻性非常明显。”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告诉记者,《意见》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绿证交易制度和市场体系,这将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意见》还强调了数据安全和市场监管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在郭涛看来,“与以往政策相比,《意见》的亮点在于强调了市场驱动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激发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意见》还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绿证应用场景,拓宽了绿证的使用范围。

《意见》的出台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业内专家认为,通过推动绿证市场的发展,可以引导更多企业使用绿色电力,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绿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促进能源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意见》有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绿证市场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过,上述专家表示,在《意见》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挑战。技术标准不统一可能导致绿证市场出现混乱,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数据安全问题则关乎绿证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市场监管不力则可能导致市场失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意见》从灵活满足用户多样化绿色电力消费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善绿证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的具体举措,包括健全绿证市场价格机制、优化绿证交易机制、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

未来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下一步,促进绿证市场发展的关键任务是拓展市场规模,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转型。为了转变绿证市场的供需结构,必须从需求端进行调节,这包括引导和强制消费两个方面。对此,《意见》以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为核心,加快推进绿证消费。

一方面,明确绿证强制消费要求。在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对电解铝行业提出绿色电力消费目标并使用绿证核算基础上,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提出绿证强制消费要求,明确到2030年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要求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分类分档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等,鼓励其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有效支撑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推动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体系。

另一方面,健全绿证自愿消费机制。在强制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之上,鼓励其他用能单位进一步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明确发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引领作用,稳步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及其产业链企业、外向型企业逐年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主动披露绿色电力消费情况。同时,丰富绿证自愿消费场景,推广绿色充电桩,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绿电,让电动汽车成为真正的新能源车;推动绿色电力消费与建筑融合,建设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建筑、绿电社区;推动电网企业、绿证交易平台等机构创新交易方式,为居民采购绿证、消费绿电提供更多便利,加大激励力度,将绿色电力消费纳入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评价指标;研究建立以绿证为基础的绿色电力消费分档分级标识。

“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绿证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市场规则和制度将更加完善和规范,市场机制将更加成熟和健全。”张新原告诉记者,这将为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深远影响,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此外,可再生能源绿证市场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数据服务、物流运输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可再生能源绿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为其他领域带来积极影响,如环保、交通等领域的绿色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推动。

如何走出绿证市场供需失衡困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我国绿证市场长期以来面临“供给热、消费冷”的困境,如何真正激活市场需求,使其成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备受关注。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凭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国,2024年风电、光伏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绿电交易电量同比增长235%,达2336亿千瓦时。然而,与庞大的供给相比,绿证的市场化消费仍显不足。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实现翻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4.46亿个,但只占到总核发量的不到10%。

与此同时,受供需不协同的影响,绿证价格不断走低,市场上绿电的环境价值被严重低估。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国家电网经营区的绿证交易均价从每张28.10元降到了每张9.6元。而到了2024年年底,绿证市场价格则骤降到了每张0.9元左右。

对此,《意见》从多个层面发力,激发绿证消费需求,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不仅提出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还鼓励居民消费绿色电力,将绿色电力消费纳入绿色家庭等评价指标,这将进一步拓展绿证的消费群体,释放市场潜力。

在完善绿证交易机制上,《意见》同样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举措。通过健全绿证市场价格机制,加强价格监测并研究建立价格指数,能够引导绿证价格合理反映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优化绿证交易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证交易体系,推动发用双方签订中长期购买协议,这些措施将提升绿证交易的活跃度与规范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营主体参与绿证消费的意愿。

尽管新政亮点颇多,但绿证市场的消费端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企业认知不足,消费意愿偏低。目前,许多企业对绿证的价值认知仍停留在“自愿环保行为”层面,而非市场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例如,部分制造业企业认为绿证会增加成本,而非提升品牌溢价或满足国际供应链要求。

二是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当前,绿证交易价格受政策影响较大,未能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例如,部分地区的绿证价格长期低于国际水平,导致企业缺乏购买动力。

三是与碳市场的衔接仍待明确。《意见》虽提及绿证与碳市场的协同,但尚未明确绿证是否可作为碳减排凭证进入全国碳市场。目前,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方碳市场允许绿证抵扣部分碳排放,全国性规则缺失导致企业观望情绪浓厚。

因此,要让绿证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需从政策设计、金融支持、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力,包括政策强制性与激励性并举、金融工具创新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国际互认等。同时,还需加大对绿证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经营主体对绿证的认知与理解,营造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良好氛围。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