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全国各大都市圈都在积极探索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路径模式。当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州、
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为打造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源、增长极提出了总体部署。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均提出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任务措施。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1+N”规划
政策体系,组织编制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深圳都市圈已编制完成《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提出打造珠江流域协同治理典范、美丽都市圈建设示范样板、全球城市群绿色发展标杆的战略定位。笔者认为,广州、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也应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为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美丽都市圈建设提供前瞻谋划和战略指引。
对于都市圈环境规划顶层设计,笔者认为应注重“四个突出”。
突出统筹协同,加强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区域联防联治,推动都市圈协同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
问题,实现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打造都市圈全域绿美空间。
推动大气污染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防控,加强区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都市圈为单元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计划,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坚持“三水统筹”,构建跨界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水美江秀的美丽河湖。坚持陆海统筹,推动区域河湾联动治理,建设水清滩净的美丽海湾。加强都市圈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强化“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推动都市圈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设施区域共享,实施噪声和光污染防治行动。坚持系统观念,优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善跨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筑牢都市圈绿美生态格局。
突出科技支撑,推动都市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构建都市圈绿色产业体系,构建都市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
统筹资源环境布局调控,深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优化都市圈总量分配和调控机制,强化都市圈产业空间统筹协调和资源保障。共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推动都市圈环保产业联合发展,培育生态环保制造龙头企业,促进先进环保装备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稳妥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制定都市圈
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区域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深化创新低碳试点示范,探索开展跨区域
碳汇交易试点,加强碳
市场与其他环境权益市场协同发展。共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区域二手产品多元化交易市场。
突出改革创新,完善都市圈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都市圈生态环境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机制,构建区域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区域多元共治责任体系,健全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盘棋”体制机制。推动区域环境
法规标准协同,强化各类标准衔接,协同推进都市圈统一的标准研究与制定,强化区域环境司法协作。健全区域绿色发展激励机制,探索圈内总量指标统筹和跨区域调剂,推进区域环境权益交易,推进都市圈生态产品交易,深化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建区域环境智慧监测网络,构建都市圈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区域长效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提升区域环境监管执法效能,统筹区域行政执法资源,制定统一的执法规范,共享执法信息,健全区域联合监管执法制度。
突出开放合作,促进都市圈生态文明深度交流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应对开放环境新变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的开放格局,为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贡献都市圈力量。
深化广东省内五大都市圈间交流联动,以广深双城联动为引领,辐射带动周边都市圈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动与国内重要都市圈交流联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交流合作,深化国内先进技术、优质企业与海外需求对接覆盖面。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建立都市圈对外绿色发展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