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不断攀升、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缺乏规划的城市扩张,正考验着亚洲特大城市的适应能力。这些长期以来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城市”,如今却面临深刻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拖累整个区域的发展进程。
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中有七个位于亚洲,其中包括东京、德里、上海和达卡等城市巨头。然而,它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在一份新发布的报告中警告说,若不立即采取包容性和系统性的应对措施,上述压力可能加剧不平等,加重公共服务负担,并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紧张局势。
推动包容与韧性
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在报告前言中指出:“通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道路,贯穿城市及所有人类住区。”她呼吁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推动以公平与韧性为核心的城市转型。
报告指出,亚洲城市面临三大相互交织的发展挑战: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和非正规住区的扩张。
城市基础设施面临严峻考验
2024年,南亚和东南亚多地遭遇极端高温,达卡、德里、金边和马尼拉等城市酷热难耐,公共基础设施与医疗系统接近极限。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高温对城市的影响,致使城市气温远高于周边农村,特别是在拥挤的非正规住区中,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面临更高健康风险。
2000年至2019年间,全球近一半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事件发生在亚太地区。随着绿地减少、气温升高,这一趋势仍在加剧。
为应对气候风险,一些城市已开始投资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洪水频发的上海浦东新区,当地建立了覆盖面积超过1200平方公里的实时洪水预报与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气象和水文数据,能够快速模拟潜在洪水,为地方政府赢得宝贵的应对时间。
老龄社会加速到来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正经历深刻的人口结构转型。预计到2050年,该地区老年人口将增至13亿,几乎是2024年的两倍。
随着出生率下降、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速度放缓,一些城市不仅面临老龄化
问题,甚至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在东亚,曾经迅速扩张的城市如今开始萎缩,“收缩城市”的现象正在浮现。
这一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更高要求,需重新设计基础设施、医疗系统和公共服务,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然而,目前大多数城市尚未为此做好准备,特别是独居老人的支持体系仍十分薄弱。
城市不平等风险加剧
城市化进程中第三个关键挑战是非正规住区的快速扩张。随着住房价格持续上涨、收入增长停滞,数以百万计的居民被迫生活在棚户区和不受监管的街区。
这些地区往往最容易受到气候灾害的冲击,却最难获得如供水、排污和紧急救援等基本服务。
报告指出:“当住房不再被视为栖身之所,而是一种金融资产时,城市经济将面临系统性风险,并可能对国家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广泛影响。”
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亚太经社会强调,城市仍是推动亚洲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关键所在。
为此,报告呼吁各国加强综合城市规划,提升本地数据系统能力,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从而帮助城市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推动公平包容发展,并实现绿色增长。
报告还建议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城市间网络,促进经验与解决方案的交流。
这些建议将于本周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社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81届会议上提交各国部长和高级官员讨论,会议还将就其他关键发展议题展开深入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