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
市场处相关负责人,作了题为《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总体考虑》的主题报告。他强调,要统筹好碳
减排和行业发展的关系,稳慎把握
钢铁行业进入
碳市场的工作节奏与力度。在启动实施阶段(2024年-2026年度)仅对长流程钢铁企业进行管控,不对钢铁企业的配额总量预设上限,不限制企业生产,钢铁企业在这一过渡期的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尽快熟悉规则,提升碳数据质量。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指出,相对于
电力行业,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更为复杂,要求高。钢铁企业在能源统计规则、收集渠道、核算标准、计量器具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清晰,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能力和水平距离真正驾驭碳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在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中,生态部环境部审时度势,提出了2024年-2026年度为适应过渡期、2027年后为深化完善期的两步走方案,其中,2025年度、2026年度的奖惩幅度不超过核定额的3%。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市场处指出,此次扩围完成后,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控制。将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的传统路径向绿色低碳新赛道转变,助力钢铁行业走出“内卷式”的竞争模式。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
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在启动实施阶段(2024-2026年度),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有效发挥;在深化完善阶段(2027年度-),完善
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推动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不断下降,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协同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作用进一步提升,碳市场功能作用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