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由北京大学、北京市学校基建后勤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共同主办的北京市低碳学校
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方,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明登历,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谢学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总务长董志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
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朴世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等专家学者,北京市及各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众多高校分管后勤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市教委学校后勤处处长王力志主持。
董志勇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低碳学校论坛的召开,旨在落实国家“双碳”行动,围绕2025年地球日的主题“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北京市低碳学校建设。推动低碳发展不仅是履行大国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首都高校更应勇担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延伸、以低碳学校建设为抓手,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探索低碳学校创建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首都高校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谢学文在致辞中介绍,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近年来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研究分会智库作用,开展高校后勤领域节水
节能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节能、节水、节粮、减塑、低碳、垃圾分类等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下一步,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投身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引导师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校企联动,推广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品,升级智慧化手段在绿色学校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北京高校绿色低碳工作再上新台阶。
朴世龙围绕低碳校园建设主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他从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家“双碳”战略引入,分析了低碳校园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校园
减排的
政策建议,并指出高校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主体,实施低碳行动将对青年群体乃至全社会发挥显著的示范作用。
刘俏以“以有组织科研和
碳足迹治理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他从“碳中和也是经济学、管理学
问题”“以有组织科研回答碳中和关键科学问题”“以碳足迹治理推动碳中和实践”等三方面详细阐述,并介绍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足迹与碳中和行动报告2024》,以及2025年碳中和治理规划与实施路径。
明登历的主旨报告题目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成效”,她从北京市气候变化特点、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举措,北京市低碳政策及成效,高校在绿色低碳行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几方面详细阐述,鼓励高校培育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创新绿色发展运行模式、科学谋划绿色发展策略、优化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王方在讲话中强调,低碳学校的创建与发展,需要低碳科技成果的支撑,也需要绿色创新人才的参与,更是劳动育人的重要载体,希望后勤系统工作人员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低碳学校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敢于创新、勇于争先,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首善标准,为打造教育强国首善之区作出更大贡献。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中水站、地热水热交换站等北京大学低碳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