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
碳汇被公认为是最经济高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在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然而,森林碳汇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森林固碳能力有限、固碳规模提升受限、林地利用率低等
问题突出。部分林权权属界定不清晰,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和价值核算体系有待完善,存在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和
政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力巩固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需要充分依托森林资源的存量基础和增量优势,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有效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增量
加强森林的精准保护和管理质量,借助技术创新提升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促进森林资源提质增效。
一是推进森林工程质量精准提升。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天然林保护与恢复策略。例如,在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加强对珍稀树种和关键生态物种的保护,对退化次生林进行生态修复时,应有针对性地补植具有重要作用的树种。由于不同树种固碳能力存在差异,在开展人工林种植时应科学筛选出高固碳树种,通过积极种植混交林提升碳汇潜力。
二是强化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建立信息共享的森林有害生物监测平台和预警网络系统,整合各部门和地区的监测数据,实现对有害生物致害趋势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防控预案,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在突发病虫害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建立跨地区的有害生物防控协调机制,健全日常监测机制和防控流程,提高防控工作效率,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森林碳库损失和
碳排放。
三是增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防控体系,依托科技手段持续强化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警预防能力,减少火灾对森林资源“碳库”的影响。创新森林管理体制,建立实时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和管理数字平台,建设森林防火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生物阻隔带等林火阻隔系统,完善森林防灭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持续升级森林防火能力,保护好森林资源。
准确计量核算森林碳汇数据
明晰林权产权归属,构建系统完备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和价值核算体系。
一是明晰林权产权归属。林权权属明晰是森林碳汇发展的前提。需要深化林权不动产登记管理机制,有效推进林权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实施,通过登记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等方式,优化登记模式和工作流程。
二是完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加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计量监测技术和
方法学研究,提高计量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开展森林碳汇调查与监测评估,编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搭建地方和全国的森林碳汇大数据平台,准确把握森林碳汇的空间规模和动态变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调整与碳汇价值评估提供数据基础。
三是建立全面准确的森林碳汇价值核算体系,制定森林碳汇价值核算标准和规范。细化核算指标体系,纳入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社会经济影响等多维度指标。基于此,明确不同类型森林碳汇产品价值核算方法,量化不同区域森林碳汇产品的经济价值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森林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数据支撑。
拓宽森林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着力破除制度瓶颈制约,拓宽森林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促进森林碳汇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根据森林碳汇产品类型,建立不同类型的
市场交易体系。探索森林碳汇交易、抵押、补偿、生态保险、期货期权、资产账户等实现模式,多维度对森林碳汇产品进行经营开发,不断拓宽森林碳汇的交易渠道和方式。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森林碳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森林碳汇开发与利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森林碳汇项目的研发、建设和运营,对参与森林碳汇交易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奖励。积极开发森林碳汇保险、基金等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森林碳汇项目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促进森林碳汇产品的融资和价值转化。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助力森林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强化对森林碳汇产品交易存在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综合防控,识别和明确森林碳汇交易的风险源头和影响因素,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探索相关的政策性保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