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能源互联网说易行难

2015-4-28 17:09 来源: 分布式能源

“构建能源互联网说易行难”


面对日渐升温的“能源互联网”,我们当有正确认识,要超前研究,长远谋划, 正确估量,及早研究应对之策,最大限度获取其正效应。
 
目前,对“能源互联网”的认知与理解大致有三种版本:一是从通信的角度,强调各种设备的互联;二是从软件的角度,强调第三方数据的优化管理;三是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强调跨区域电网的互联。褚艳芳和刘振亚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它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的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大型能源基地,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

可以说,“能源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思路,一旦全球能源互联网包括洲内联网、洲际联网和全球互联构建起来,全球工业版图和能源版图必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对全世界都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能源互联网”条件下,能源产业链条可能发生大变革,在各个环节涌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能源产品服务,就可能出现网络化售电、售气等能源产品服务;能源咨询、能效产品销售、EV充换电等能源增值服务,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工商业节能方案、小型分布式能源开发等能源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也可能出现。
 
在“能源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能源配置方式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促使沿袭至今的“发、用分开”的长距离电能配置方式逐步改变,电能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和分布式能源与负荷就地平衡相结合的电能配置模式可能会成为能源配置的主导方式。
 
能源开发方式、消费方式也将在与信息通信结合的过程中,发生大变革。在能源开发上,清洁替代不可避免,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将成为主流;能源消费上,电能替代,如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将加快,从而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化石能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难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能源互联网”只是基于能源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个构想,要实现这个构想,面对的将是重重困难。
 
在国际上,要将所有国家和能源企业对能源互联网的认知统一起来,并非易事。且不说能源互联网建设成本高昂,周期长,其节能环保效果预期远离很多人的生活,这使得能源互联网难以获得普遍认同。那些拥有雄厚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国家,以及能源禀赋较好的国家,对国际社会节能减排努力不温不火,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要想让他们积极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这样耗资巨大的事业,有如缘木求鱼。
 
能源互联网是多流并行,即信息流+能量流。要同时保证两种载荷的交错运行,并且高效、海量,成本控制在可普及的程度,技术上还存在障碍。比如在信息流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可适应能源互联网需求的先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成熟过程中。在能量流方面,能量的储存、高效运输技术,也远远达不到在较大范围普及能源互联网所需的程度。其大规模发展后必然出现的安全防护、质量监督与认证体系,也都既需要技术创新支撑,也需要观念更新,以互联网理念引导能源基础设施变革,以及设计全新的政策机制予以支撑。
 
构建能源互联网需要“两个替代”,一个是能源供应端实现以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另一个是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即大幅度提升电力应用在能源终端应用比例。有专家表示,能源互联网的根基之一,是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供应手段,并辅以完善的合理布局的能源传输网络支撑,在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化控制和调度下,实现能源系统的全方位优化。而这两个替代,在传统能源还保持着市场优势的条件下,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能源互联网”构建说易行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毕竟,这个才刚刚出现的新事物还只是一种理论思考。面对忽然升温的“能源互联网”,我们当有正确认识,长远的思虑与谋划。尤其是对可能带来的正面、负面效应,要有超前研究,要正确估量,及早研究应对之策,以避免和抑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而最大限度获取正效应。
 
(作者单位:重庆能源集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