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协同防治,难在哪儿?

2015-4-30 16:45 来源: 人民网

环境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未完全打通,亟须加大执法力度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纷纷针对大气污染行为加强了违法处罚力度,但委员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地方在环保法规的执行上力度仍然不够,各个城市违法处罚的标准也并不一致,最高处罚金额有100万,也有10万,为此,不少委员呼吁,三地亟须加大和统一区域执法力度。

“我们在调研当中听到不少人反映,目前在环保法规的落实上仍存在不少老实人吃亏的问题,谁治污、谁守法,最后是谁吃亏。”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徐辉在发言中直言不讳。

“执法属于‘最后一公里’,是非常重要的。”徐辉说,目前基层环保执法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基层一线的环保非常缺乏执法力量,政府虽然表明要对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但在实际操作当中,“最后一公里”的到位还存在问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黎昌晋看来,我国环保队伍特别是专业队伍力量比较弱也是造成执法力度不强的原因之一。“我们国家每百万人的环保专业人员只有150人,而美国现在已经达到3000人了,我们只有他们的1/20。”黎昌晋建议,未来应大幅增加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力量,特别是在乡镇、街道这一级设立派出机构或者专业的环境执法队伍,控制偷排偷放的问题。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强环保队伍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郑广台在调研中还发现,各行政区域之间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环境保护需要之间考虑的不同,违法处罚标准也并不一致。如最高的处罚金额,有罚100万的,也有罚50万的,也有罚10万的标准。

“这样会造成一种监管的漏洞,很不利于对企业的监管。大气污染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建议要协调区域内的立法,基本实现基层执法标准和处罚力度的相对统一。”郑广台说。

但也有委员认为,各地处罚标准不同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可一蹴而就。以京津冀地区的污染物收费标准为例,目前,京津冀三地收费标准是9:7:1,标准相差很大。有委员提出,应当缩小收费标准,以避免一些污染物在区域内进行转移;但也有反对者认为,河北地区目前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如果骤然缩小差距,河北的产业结构能否消化排放费用的成本因素,也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