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问题与环保问题需要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间
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同,京津冀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如何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是三地协同防治大气污染所必须面对的
难题。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机制能否长久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布局能不能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能不能得到升级、转型、改造。而这其中,
河北又是重中之重。
“减煤压钢形势不容乐观。”吴晓青介绍,目前京津冀三地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约为65%以上。生铁、粗钢总量约占全国25%以上,而这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随着地方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河北省要在2017年完成压减4000万吨煤、6000万吨钢的产能任务,难度相当大。
京津冀需要一体化的能源结构布局,这也是不少委员的观点,但同样面临困难。根据委员们的调研,三地尤其是河北农村人口冬季仍主要靠散煤取暖,这是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政府在努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但由于煤炭成本低廉,对煤炭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且“多煤少气”的能源结构是我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就必须寻找一条既能大规模使用煤炭资源,又能大幅度减少煤炭污染的道路。
“我个人认为,千万不要提彻底改变河北省的重
化工产业结构,这是不现实的,成本将极高。”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康提议,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这个重化工结构进行减量、转移、优化、升级改造,就地减量、转移出去、本身还保留下来的升级改造。
“建议国家将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向河北布局,让河北在压减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在一些新项目、新产业上能够及时有所跟进。”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说,“同时也建议国家加大对于京津冀鲁等地天然气的供应,并充分利用国家西部的
电力资源优势,加大西电东输的建设,减少区域的燃煤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