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中国气候融资报告——转型中的中国角色》中,RCCEF分析了中国气候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据RCCEF分析主要的气候资金媒介包括多边金融机构(Multilat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MFIs)、双边金融机构(BFIs)、
碳金融机构、国际资本
市场金融机构、国内
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基金,以及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等(图3-2)。其中,MFIs和BFIs是国际资金,尤其是国际公共资金向中国转移的重要渠道;碳金融机构是国际和国内碳补偿资金流(目前主要是国际资金流)重要媒介;国内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基金和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则在国内气候资金筹集和分配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在BFIs方面,活跃于的双边发展机构/双边银行包括法国开发署(AgenceFranaise de Développement,AFD)、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reditanstaltfürWiederaufbau,KfW),以及日本国际合作署(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等,以赠款、优惠贷款、共同融资、技术援助等多种形式提供资金或援助。由于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在全球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与直接赠款和援助性贷款相比,BFIs越来越多地通过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技术合作、或市场化的方式来支持中国的气候融资。例如,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合作部(Bundesministeriumfür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und Entwicklung,BMZ)自2009年之后,除了继续履行已承诺的部分外,不再安排新的预算支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合作项目,因此KfW现在主要通过中间信贷和市场利率贷款支持中国项目。因此,中国也需要积极转变合作方式,充分利用BFIs带来的技术和资金资源。双边气候基金目前并不是中国气候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中国也不是国际双边气候基金的支持重点。目前在中国支持气候变化项目的双边气候基金只有德国国际气候倡议(InternationalClimateInitiative,ICI)和日本快速启动基金(Japan Fast Start Fund,JFSF),仅有的少量项目全部在减缓领域。
在MFIs方面,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 Group,WBG)在气候融资领域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Corporation,IFC)有效促进了私营部门的投资,其他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如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Bank,EIB)等也以优惠条件为中国提供气候资金。虽然目前国际范围内有大量多边气候基金,但支持中国气候变化项目的多边气候基金主要为GEF,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pecial Climate Change Fund,SCCF)也支持了少量项目,其他多边基金并未在中国开展活动。此外,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national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MIGA)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碳金融机构是
碳市场发展的核心载体,包括
碳基金、
碳资产管理公司、
碳排放权交易所、以指定经营实体(DesignatedOperational Entity,DOE)为代表的管制机构和标准组织,担保、法律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管理与标准组织等。但是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碳基金,且世界知名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大多是跨国企业,本土碳资产管理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我国碳
排放权交易所处于非金融业务发展阶段,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来说,还没有开展碳掉期交易、碳期权、期货以及碳证券、碳基金等金融
衍生品的交易。此外,中国在DOE和
碳信用评级与服务市场方面都存在过度依赖国外机构的局面。
在国内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方面,中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政策性基金及政策性投资机构是通过公共资金撬动国内私人资本投向气候领域的重要中介机构。目前,三大政策性银行都将气候相关投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但还没有将气候影响作为开展业务的重要考虑指标;相关的政策性基金已经从不同角度对私人投资低碳领域起到促进作用,但亦没有形成政策型基金引导私人资本的机制框架体系。中国
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是节能环保领域重要的政策性投资平台,投资于节能
减排、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等三大主要方向,并开发建设了多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对社会资本投入到气候领域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目前正在气候领域探求新的盈利空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在气候融资领域看到了新的盈利机会,已纷纷开展丰富多样的与气候融资相关的业务和创新产品。很多大型商业银行新增了碳资产管理业务,设立了碳基金,对减排项目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且开发了具体包括
碳减排项目增级、
碳交易托收支付、开发指数化碳交易产品、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等在内的碳减排项目相关业务和碳交易相关业务。除此之外,主要的新增业务还包括绿色信贷和低碳咨询业务。很多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非常关注低碳领域的商机,自2009年起,国内专门投资低碳项目的基金公司也越来越多。
中国在气候保险相关领域展开业务的主要包括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以及专业的农险公司等。除了提供保险产品外,保险公司也可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到气候融资中,目前一些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组合中也加入了气候领域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文章来源:中财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