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的突破口。为落实国务院《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加快重要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有效发挥标准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启动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两年内制修订100项重要节能标准,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17%、单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18%的目标,北京市节能减排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2年,北京市启动了百项节能标准建设专项,计划到2014年底完成150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并初步建成覆盖工业、建筑、
交通以及低碳和清洁生产等多领域的北京市节能标准体系,以满足北京市节能工作需要。
各种节能减碳标准的不断出台,无疑加速推进北京市的节能减排工作。然而这些标准出台以来,其设计是否合理,出台后是否有较好的实施效果,能否实现预期目的,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关于节能减碳领域相关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估方法,对此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造性。通过研究确定节能减碳领域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可为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的实施效果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特别是标准的实施对节能减碳、产业技术升级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等方面的贡献,从而使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各标准的实施效果,为其更好地管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点
标准实施效果范畴的确定需要考虑标准对节能减碳、产业技术升级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等方面的贡献,例如实施效果可以指是否能鼓励高效技术的应用,是否有利于淘汰了落后产能,是否有利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是否为节能减碳做出了较大贡献等;而评估方法的设计应具有科学合理性、较强的针对性以及良好的操作性,科学合理性是指评估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较强的针对性是指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应用范畴,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评估北京市现有的或者未来出台的节能减碳标准的实施效果;良好的操作性是指评估方法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且简便易行。
评估方法优选
- 节能减碳标准统计分类
首先对于节能减碳标准进行分类,并按照各类标准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节能减碳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结合标准分类及节能减碳工作的特点,将节能减碳标准分为:节能减碳基础标准、节能减碳技术标准、节能减
碳管理标准和节能减碳工作标准。节能减碳标准体系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 建立评估体系
综合考虑节能减碳效果、管理理念的提升的效果及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创新的效果来评价节能减碳领域标准的实施效果,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在内的三层次节能减碳领域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最高层次是总水平层次,这个层次从总体上综合反映节能减碳领域标准体系的实施效果;第二个层次可以分解为节能减碳领域标准实施的节能减碳效果、管理理念的提升的效果及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创新的效果三个方面;第三个层次是指标层,通过这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具体的方面对节能减碳领域标准的实施效果作出评价,这一层是该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层次,它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整个评价体系如下表所示:
- 企业调研及专家评分
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企业(单位)实施节能减碳标准的情况,包括:节能情况、减碳情况、节能减碳目标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企业使用标准的情况、企业(单位)管理理念提升情况、产业技术升级创新情况、由于标准的实施企业(单位)的投资情况以及企业对标准实施的建议等方面。
根据汇总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及企业实施的情况,对于各行业企业(单位)节能减碳领域标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采用专家评分的方式进行逐项评价,最终给出被调查企业的实施标准情况的得分。
- 总体评价指标
专家结合企业(单位)的调查问卷所反馈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标准所涉及的子项指标分别打分,最终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该项节能减碳标准的实施情况:
1)节能减碳标准实施的综合效果
2)标准实施对节能目标的影响
3)标准实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