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在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煤控项目在京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能源转型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下的金融政策研究》。本课题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创绿中心合作完成。报告指出,为实现国内能源转型和2020年前达到煤炭消费峰值(40-42亿吨)的最优控煤目标,中国应形成一套支持控煤的金融政策体系,借助金融政策对煤炭及其替代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实施间接调控,制定相应的投资和信贷导向约束和激励机制,拓展相关金融业务及金融衍生产品。
涉煤行业融资现状
针对煤炭行业的融资情况,报告研究分析显示,在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包括五大商业银行在内的16家上市银行向A股168家上市涉煤企业累计发放共计5508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其中2008到2011年我国涉煤行业相关贷款保持稳定较快增长,2012到2013年对大型涉煤行业企业的贷款总额增速提高,2013年贷款总额比2012年贷款总额增长204.5%,年增速提高45.6%;银行对上市涉煤企业的贷款主要集中于煤炭采掘,其贷款特点是单笔贷款数额大,采掘行业的贷款主要集中在
新疆、
山西、
陕西、
河南等传统能源富集的省份;对广东、
黑龙江、
四川等省的贷款主要集中在火电和
建材行业。
可再生能源、
节能和
减排领域投资潜力巨大 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根据彭博新能源统计,2014年中国清洁能源的投资额达895亿美元,占全球的29%,同比2013年增长32%,排名世界第一,虽然中国进入世界清洁能源领域时间较晚,但在不到十年中发展迅速,显示了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增长的潜力巨大。
据研究测算 ,2015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在包括清洁能源、工业、建筑、
交通节能、污染物减排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年均需求2.9万亿人民币,其中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大体每年在2万亿人民币左右。而政府公共资金能投入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的领域是有限的,需要激励
市场化金融的发展,同时为撬动民间资本的加入。因此,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采取有效的金融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中国以煤为主的高碳、高污染的能源消费模式正向着煤炭清洁化、减量化与替代化的方向转型。这一转型对融资有着迫切需求,但现阶段能源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正阻碍着转型步伐,主要包括:一是信贷资金仍集中在煤炭行业;二是可再生能源融资渠道狭窄;三是
节能减排投资中,多是企业依靠自筹资金和政府补贴操作,通过贷款等市场化融资依然较少。
对涉煤行业而言,外源性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重中之重就是控制煤炭行业信贷。报告称,为评估煤炭控制系列政策的效果,深入研究煤炭行业贷款对投资及煤炭生产规模的影响。在信贷政策视角下对煤控效果进
行情景分析得出:在GDP增速保持7.5%的基础上,为防控投资风险和资本搁浅,如果银行对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贷款额度控制在240亿元(约为2013年水平的40%)以内,则有望在2020年将煤炭生产量控制在38.56亿吨内,依据相关研究采用煤炭生产量占消费量95:100的比例,则可以实现2020年前达到煤炭消费峰值(40-42亿吨)的目标。
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博士在发布会上表示:“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债券、证券和保险政策体系,抑制煤炭、
钢铁、
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鼓励能源高效生产、发展增效节能技术,引导资本市场和金融
衍生品市场支持天然气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构建和壮大绿色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