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创新
对于能源互联网而言,除了背靠“互联网+”的
政策背景外,另外一个大的利好,则来自于
电力体制改革。
综合各种信息来看,此次电改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这也就意味着,发电、售电主体将日趋多元化以及
市场化。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一个发电、售电主体多元化的电力市场中,将围绕其衍生出各种新的业务机会以及业务模式。能源互联网,或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焦点。
相关数据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累计的光伏电站并网规模已经近30GW。随着电站存量规模的逐渐扩大,加之其具有的金融属性、分布式能源属性,以及行业本身存在的包括垄断等体制性障碍较少等特征,光伏电站无疑是所有能源中,与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可能性最大的行业之一。
海通证券发布的一份报告则称,“能源互联网”通过物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可最终实现电力调度、电力交易,对于全球能源发展有革命性意义。其发展囊括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
节能等多个领域,在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电改的推进下,电力已经从B2B逐渐向C2C交易转变,能源互联网已经开始在中国萌芽。
不过,各界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具体发展思路以及业务模式,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看来,未来能源也会像信息一样,每个生产能源的单位都能够把生产的能源放到能源互联网上去,而需要能源的人和单位也能够通过能源网络来获得能源。
其中,共享性、互联性,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除了这种交易平台的构想外,其他的业务模式构想还包括,从软件的角度强调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发电和用电主体进行相应的优化管理,以及以国家电网为代表提出的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强调跨区域电网的互联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结合中国的现实来看,上述几种能源互联网的模式应该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趋势,比如先通过
第三方数据优化这种模式,积累到了足够的发电、用电用户后,自然就可以过度到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直接的交易平台。
但这种模式的前提是,电力行业要打破垄断,无论是发电端还是售电端,都要有足够多的参与主体。
以首吃螃蟹的美国Opower为例,自2007年成立以来,其业务也一直处于延展之中,由一开始主要为用电方提供节能服务建议,逐步过渡到为能源企业提供与客户互动功能,直至最近推出恒温器管理,向智能家居领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