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常态:中国碳减排的市场化之道

2015-5-12 11:38 来源: 人民网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天气反常,让“气候变化”的阴谋论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事实上,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早已是学术界共识。201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意,气候变化是本时代决定性的问题,今天必须采取大胆的行动,以减少排放。

“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2014年年底中美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首次承诺了碳排放峰值时间点。

这一承诺究竟如何兑现?人民金融近日探访了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直击解决减排难题市场化之道。

市场机制失灵难控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约束,企业不可能自发减排”

虽然距离减排“大限”2030年还有15年时间,似乎是一个比较宽裕的期限,但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齐绍洲看来:如果缺乏严格的政策、强有力的执行和奖惩,别说2030年,2040年都达不到!

“市场机制最大的失灵就在于外部性——个体(包括个人与企业)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齐绍洲向人民金融解释,碳排放正是典型的经济外部性行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约束,企业不可能自发减排。

正是基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城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以交易促减排的序幕。

以湖北试点为例,碳排放权交易是由国家发改委依据历史数据及减排目标,评估出试点区域内二氧化碳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无偿分配及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出让给控排企业,企业获得碳排放配额后,可根据自身实际排放情况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买入或卖出。

齐绍洲向人民金融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发现碳排放的市场价格,由此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自此,“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提法连续出现在2012年、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提出要“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要求201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