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好绿色发展的 “一带一路”

2015-5-13 15:39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杜雯翠

“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跃居我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战略之首。“一带一路”有利于化解我国过剩产能,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互惠互利的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一带一路”也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能过剩的催化剂,成为又一回重复建设的助推剂。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中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是决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题中之义。

输出的过剩产能不应是黑色

解决过剩产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意义,而过剩产能的背后却是资源错配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产能过剩不是周期性产能过剩,也不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而是一种体制性的产能过剩,是财政分权背景下,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被盲目崇拜,使得新增的投资项目与国家的整体规划背道而驰而引发的产能过剩。现有观点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扩大外需,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窘境。

然而,通过“一带一路”化解过剩产能并非那么简单。“一带一路”化解的过剩产能大多是污染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的污染大户。以2013年为例,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行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8个行业。这8个行业的平均污染排放总量为52万吨,平均污染排放强度为37.34吨/万元。相比之下,产能利用率较高的其他行业,其平均污染排放总量仅为6万吨,平均污染排放强度仅为5.66吨/万元。产能过剩行业的污染排放总量和污染排放强度分别为非产能过剩行业的8倍和6倍多。可见,产能过剩不仅派生出更多的行业污染排放总量,更不利于行业技术创新和资源有效配置,致使污染排放强度也居高不下。

因此,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如果为了利用扩大外需和内需的途径将过剩产能彻底化解,势必排放更多的污染。这样的“一带一路”不是绿色可持续的,是对粗放式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一带一路”输出的过剩产能不应是黑色的,应该是绿色的。决不能让解决过剩产能演变为更多过剩产能,进而派生更多环境污染。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