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社交场景
(一)社交场景的金融属性
社交为什么有金融属性?
第一,金融天然有人的参与,既有熟人之间借款,又包含陌生人之间的借款,信贷依托社交的载体而进行。借贷很多时候从熟人之间开始,亲戚朋友邻里街坊之间,经常有小额的借贷,这种非正规借贷行为在中国乡村非常普遍。之后才是陌生人借款,比如找当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典当行借贷,以及现在的P2P。
第二,当金融风险定价机制不完备时候,社交资本成了金融定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联保、尤努斯格莱珉模式,甚至一个人、一个物体都是可以发行股票的,比如北大1898杨勇提倡的人才股票。第三,社交化和圈子化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效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形成良性的投融资生态。
(二)场景跨界的商业案例
1、金融到社交商业路径
金融转社交的商业路径自古就有,比如互助会。起会人称为会首(或称会头),其余参加互助会的人则为会员(或称会脚),他们因为金融需求形成互助会这种社交团体。农业资金互助社、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模式也与此相似。
今年阿里的愚人节新闻(你懂的,千万别当真哈)里有提及——阿里AlipayXLab宣布推出社交金融大数据系统“到位”(AlipayEverywhere),号称你的窘迫和慌乱都可以通过它来得到化解。“到位”这款系统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个性化需求,借助由芝麻信用、消费习惯、行为模式、社会评价等因子构建的数据模型,并结合RCT技术,“到位”能迅速、精准地为你找到最合适的帮助者,并引导双方见面完成交易,实现金融转社交的路径。除此之外,通过众筹的金融属性找到大量产品粉丝,粉丝之间、粉丝与品牌之间也会实现金融转社交。
2、社交转金融商业路径
Linkedin创始人、硅谷著名风投家ReidHoffman说过,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能迎合人类七宗罪(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傲慢),当人类原始需求与金融结合,商业场景维度变了,支付宝成了情侣秀恩爱、家人显温情的场所,金融成了一种社交生活方式。最直接的例子,微信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社交平台,通过微信红包的形式切入了互联网金融。
微信红包与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互动,让其成为了年夜饭的主菜单,小小的红包甚至不小心抢了春晚的风头。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18日20:00-19日00:48,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春节长假,手机抢红包的火爆程度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家人团圆、亲友聚会等场合,总有人低着头紧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抢红包成为了羊年新春的一道全新风景,以至于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近乎0推广成本的微信支付发红包活动,是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场景化很好的产品实践。
还有其他一些例子,比如Facebook超过8亿实名制的客户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共享社区,在社区里甚至发行虚拟货币进行消费。在美国,Facebook已获得批准,可提供少数汇款服务,让其能够为应用开发人员处理用户的应用内购买支付交易。根据Facebook向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2013年,Facebook的支付系统共处理了价值21亿美元的应用内购买交易,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游戏。而Facebook则将从开发者收入中抽成至多30%,在Facebook的总营收中占比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