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理解并不十分清晰
有人说,“互联网+”最先催热的是培训和图书行业。在百度上检索“互联网+”,可以找到超过一亿条相关检索结果。而在当当网上搜索“互联网+”,书名里直接包含“互联网+”的就很多,而且这些书都不约而同的使用“第一部‘互联网+’权威著作”等做介绍语。有互联网专家说,已经有五六家出版社向他约稿,均是关于“互联网+”的。
在新华书店,门口的畅销书一栏中,陈列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书籍,书店导购说:“跟‘互联网+’有关的书最近卖的非常火热 ,有读者甚至把关于‘互联网+’的畅销书都收进囊中,一下买走近10本。”
除了书之外,各种解释“互联网+”的言论也层出不穷。“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说不清楚。本报在中部地区某高校所做的网上问卷调查显示,在10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78%的人表示仅仅听过“互联网+”;有15%的人表示对“互联网+”有所了解,但很难说清其准确涵义;只有7%的人表达了对“互联网+”的明确见解。
“互联网+”的热度依旧不减,各行各业使出浑身解数争抢“高地”。面对各行各业纷纷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曾剑秋表示:“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互联网企业,各行各业面对热潮不能盲目。”
卢卫也提醒说,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利益如何平衡,网络销售渠道和既有销售渠道如何竞争,新业态和已有的业务模式如何共存等,都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具体
问题。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互联网+”的火热就会被泼上现实的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