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发展绿色债券方面有比较优势
总体而言,银行在绿色债券领域将具有资源、标准、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是具有丰富的债券资源。
一般而言,银行承销的债券发行人都是与其有着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优质信贷客户。在已有长期信贷业务基础上,增加同为债务融资工具的债券发行及承销业务,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发行人的了解,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提升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银行还拥有庞大的机构和个人投资人客户资源,可以很好地发挥中介桥梁的作用,帮助发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从而扩大企业在资本
市场中的知名度,提升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具有绿色客户或项目选择的专业能力。
有效的挖掘客户或项目是银行长期业务发展的专业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客户或项目的定义和选择上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以工商银行绿色发展的经验为例,其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战略。自2007年以来就在同业中率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金融机构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其二,完善绿色信贷
政策制度体系。2014年已印发61个行业信贷政策,覆盖了全行85%的公司贷款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绿色经济领域。在行业投向上,鼓励和引导全行积极支持生态保护、清洁能源、
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业务。同时,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从严控制“两高一剩”行业投放。
其三,制定完善了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借鉴赤道原则和IFC绩效标准,按照贷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客户全部贷款分为4级、12类,并与客户评级和质量分类结果关联,实现了对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量化管理。
三是具有标准化的审批和风险管理流程,能较好地平衡投资者风险和收益的能力。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我国银行业大多已形成了较为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流程、技术方面更为规范,这个流程经过国际先进经验、模型和国内信贷实践检验之后,可以提升市场投资人的可信度。
例如,工商银行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实施全过程监控,建立健全了总分行分工负责的环保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机制,密切关注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动态和相关的环保风险信息,对环境与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及时下发风险预警通知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跟踪监测与督导,实现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因此在债券市场上,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人还是承销商,都能够起到增强信用、防范风险、保障收益的作用。
四是银行发展绿色证券可以进行多维度创新。
首先,多重角色下的产品创新。资本市场主体创新在于引入更多的合格投资者,扩大投资者群体规模和层次,促进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活跃市场交易,推动市场发展。银行无论是在发行人、承销商,还是做市商等多重角色上,都可以开展积极有效的产品创新。
一方面,银行可以作为企业的代理发行人,建立健全投资人的资金池,做多个债项集合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直接的发行人,做证券化的产品创新。例如,工商银行现有6500亿的绿色贷款,可以作为证券化所支持的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满足企业项目前期的股权、债券、搭桥等资金需求。目前工商银行正在研究提供低碳企业股市债市直接融资、融资租赁服务,积极探索开发银行类
碳基金理财产品、碳资产证券化、
碳交易CDS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和
碳金融理财、碳交易指标代客买卖等产品,提升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能力。
其次,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吸引更多投资者。未来预计政府将借鉴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融资优惠政策,采取政府风险缓释基金、债券贴息等方法降低债券发行人成本,采用绿色债券所对应的信贷不计入存贷比等各种手段,大力推动绿色债券发展。银行将紧跟国家政策,在担保、增信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对绿色领域实施精准化的产品创新。
第三,制度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一方面,对产能过剩产业实施“总量控制”、“行业限贷”和“环保一票否决”制等限制性政策,有效地遏制产能过剩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授信审批体系,并建立绿色发展指数,向社会媒体定期发布,树立银行绿色品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综上,银行将在机构治理体制、政策标准体系、产品服务体系、行业分类体系以及流程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出台一整套的措施,更好地支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