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指向
这场革命体现了科学精神。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严重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的抉择期。
“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过去了,下一步怎么走?
《意见》恰恰是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警示”,也是对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其出发点是推崇理性,以物为度,以人为本,追求对自然的严密把握,强调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绿色引导。学习和落实《意见》,首先要体现“科学精神”。
自然资源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庞大体系的基础,是否客观认识自然资源,是否尊重自然规律,是否可持续发展,无不需要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
国土资源领域首当其冲,无论是各级官员,还是科研人员,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对大自然的“同生”认识,如何建立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意识,如何坚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性”态度,都是时代新课题。
以矿产资源为例,我国虽为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但人均量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矿产资源禀赋不佳,西多东少,结构不佳,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大气与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试问,我国是否有足够的能源资源支撑“三高”发展方式?我们到底需要多少能源及资源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
问题。《意见》的许多立论,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约束等,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作为地质学家,笔者喜欢用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笨手段”,“白描”和“反演”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企图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再奢望一点,就是对人类“有点用处”。从这一点而言,笔者主张“生态文明建设”要下“笨功夫”,以“科学论证”为前提。
由此看来,科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