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这场革命体现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弘扬恢复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则呼吁人性解放,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从我国发展实践看,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困境,迫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的自然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希腊时期的宗教、神话、医学、化学等是“共生”于同一知识体系中的,从一开始人类就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交错、交相发展。马克思在批判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表达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提供了确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哲学根据。
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需要在严谨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取得进步;另一方面,需要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发挥出正面效应,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只有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会正向演化,达到辉煌。《意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自然回归,表达了以“人”为尺度、追求普适的“善”和“美”,体现了以“理性”为基础,重视人的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彰显了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价值的关怀,弘扬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包括对自然的态度、文化含量、人文效益,达到了科学发展的高境界。
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矿山环境恶劣、土地荒漠、地下水污染、海岸带侵蚀、居民住房环境差等
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有些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打个比方,人类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大大体现了人的“智商”,而在此征程中恰恰忽视了与大自然共存亡的道理,“人”缺失的恰恰是“情商”!中央政治局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一指示,落脚点是“人”。
人,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