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创造”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自从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来,今年3月23日,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
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将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利用国际产能合作等机会共同开发
第三方市场。
“历史上中国曾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大约在1850年,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苗圩说,我国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但是“大而不强”。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调、70%的手机以及60%的鞋都是中国制造。但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对此直言不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李明(化名)曾在康佳工作,他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举了一个液晶显示屏的例子:“假如一台电视机成本为1000元,液晶显示屏通常占到成本的七成,但国内工厂多数时候只能引进韩国的产品。不是说国内企业不能生产液晶显示屏,但高质量的不多。”
再以汽车产业为例。社科院工经所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主要处于组装环节和零部件制造环节,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品牌营运、整车与零部件设计与研发、关键与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环节主要被奔驰、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所把握,这些跨国公司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
苗圩则用“缺核少芯”来形容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端芯片如果不解决,对我国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将形成最大的一个瓶颈。此外,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设备的核心技术,我国目前还不掌握。”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博士岳健勇此前发文称,在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上,虽然中国的发电设备、机床与汽车产品数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仍有一半以上的IC制造设备和高档数控机床等需要依靠进口。在信息产业、精密仪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国内主要负责包装和组装工序,相当大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国外。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轨道
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将从目前的0.95%增长到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