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有所改观。好转的背后是协同联动的大气治理工作的全面深入。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人们有了越来越清醒的共识:治理大气不能只靠战役式突击。同时,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战争已经打响,立法、
市场、科技是精细化治理的三大利器。
京津冀,中国雾霾的重灾区,同时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
“蓝天白云”何时才能不成为“奢侈品”?靠风?靠突击停产?
还能有更靠谱的法儿吗?生活在这个地区的1亿多人都在问。
今年以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有所改观。好转的背后是协同联动的大气治理工作的全面深入。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人们有了越来越清醒的共识:治理大气不能只靠战役式突击。同时,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战争已经打响。
“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找”:大气污染因素该怎么排除
“今天天真蓝”,“今天雾霾又重了”……生活在这片20万多平方公里上的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以这些话彼此寒暄,也理解了学生时代英语课文中,半个世纪前的英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论天气。
48岁的周潮洪是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她说,20多年前对北方冬天的喜爱现在已经荡然无存。“1992年我从南方刚到天津的时候,感觉这里的冬天天 天都是大晴天,出来骑自行车虽然有点冷但是心情很舒畅。但现在雾霾天实在是太多,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总感觉嗓子很紧。”
周潮洪的许多同事本来也像她一样喜欢骑车上班,但都因为雾霾天改成开车,“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加重了污染,恶性循环,但是没有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