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化信息缺乏:社会成本被低估
低成本化首先要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的公开,其次是源头分类,资源回收,垃圾减量,并降低安全处置前提下的全部成本。《报告》认为,我国可能两种情形均存在,即有城市投入严重不足,不足以安全处置;也有城市在某些环节存在浪费的
问题。
《报告》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环卫设备投入增长迅速,2012 年每万人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数均值为2.34 台,多数城市在每万人两台左右。但人均垃圾日清运量几乎没有变化,可能存在设备闲置问题。同时《报告》对2012 年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数进行了城市排名,
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等14个城市的设备数在每万人5台或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城市末端处置支出普遍较低且城间差异大。《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单位垃圾处置成本均值为每吨85元,最低成本为抚顺市的每吨6.5元,最高为曲靖市的每吨375.7元。低于平均投入水平的城市可能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现象。
我国垃圾处理的社会成本远高于统计资料显示的末端处置成本,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成本被低估。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社会成本每吨1530.7元,收集成本远超中间转运成本和末端处置成本,其中土地成本所占比重为21.4%。按照现有的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计算,人均垃圾处置支出达到每年480.5元,远高于北京市2015年开始执行的非居民生活垃圾收费标准(每吨300元),需要按照全成本付费,不应当补贴。虽然处置支出由财政支付,但公开的成本数据不完整,数据偏低,也不利于刺激垃圾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