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之后的欧盟碳排放趋势会是如何?
按照欧盟最新的规定,欧盟境内到2025年的碳排放量需要在2021年均值的基础上再减少15%;到2030年,碳排放量还需进一步减少37.5%。而由于目前2021年的碳排放实际年均值尚未确定,所以如果我们按照95g/km的目标值为基数来计算的话,2025年和2030年相对应的目标值将分别为80.75 g/km和61.75 g/km。
左右互搏,涅槃重生在碳排放平均值持续减少了四年之后,许多欧盟境内的整车厂都从2018年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其新研发车辆的整体碳排放量也略有回升。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中欧洲消费者对SUV和高性能车辆的需求正在继续增加,而且
市场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低排放可替代车型却又极其短缺。同时,由于大众尾气门事件的持续性影响,当欧洲境内柴油车的销量开始逐渐下降时,汽油车销量的大幅增加也对碳排放量持续降低的目标产生了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相比于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所需要的能耗更高,因而会在做功过程中排放出更多的CO2,而重型由汽油驱动的SUV车型的畅销更加剧了趋势的恶化。除此之外,随着WLTP在欧洲的实施,新的型式
认证程序开始取代旧的方法,加上欧6d以及未来欧7排放限值和实际驾驶排放测量程序(RDE)的推出,这三大紧箍咒也为欧洲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枷锁”。
⚠️:关于WLTP的A-Z,请参见几何四驱的另一篇文章:“天降圣令”让欧洲车企停摆!是科技的诅咒?还是环保者的阴谋?
众所周知,当WLTP标准生效之后,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优势将荡然无存,新标准对柴油发动机是最不友好的。这意味着,欧洲车企近十年的技术核心,成型的发动机和动力架构及技术研发优势或将荡然无存。
同时,基于燃油平台的动力耦合式混动技术也将受到影响,因为过小的电池容量不足以带来更优的排放表现,也不能满足碳排放50g/km以下的低碳汽车补贴标准。
总体来说,新规只对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比较友好,动力耦合混动和内燃机车受到的影响较大。柴油路线被断腕,涡轮增压优势全无,禁售燃油车的炒作也喋喋不休,对于欧洲的车企而言,自吸,动力耦合混动优势不足,比较现实的短期出路似乎只能是纯电动再配上48V轻混和插电混动了。
欧洲整车厂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足够快地减少排放并避免罚款。这也就意味着,单单依靠现有的内燃机技术想要达到欧盟2021年的碳排放目标似乎已经太晚了。因此,欧洲的整车厂们在短期内将不得不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车企们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低排放技术在满足其2025年和2030年欧盟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具备极大的技术潜力。
技术变革带来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对汽车行业来说一直是不可避免的,但新技术的突破必将是减少排放和降低成本的长期解决方案。对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来说,对技术进行广泛和长期的布局显得尤其重要,它们不仅要短期开辟一条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纯电动
交通之路”,同时还需要继续关注高效内燃机的技术趋势,特别是可再生的合成燃料以及燃料电池的应用。
为了激励和推广潜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欧盟全新碳排放
法规中,电动汽车是按照“零排放”来归类的。所以,欧盟的新法规更加倾向于电动化,因此未来市场也会跟进以适应这个大趋势。所以,低排放车辆的研发,生产,营销和价格策略都至关重要。
欧洲的整车厂们正在密切关注如何在2020年全年鼓励低排放汽车的销售,因为只有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资格可以获得显著降低罚款的超级信用积分。这意味着,欧洲的整车厂将会重新审视价格和增加更多的促销活动,在后续众多车型的销售中更加突显出低排放汽车的优势。
结语
毋庸置疑,欧盟境内的汽车制造商们正经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按照当前的情况预估,这些汽车制造商必须在2021年前在欧洲市场再增加25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才能完全实现碳排放目标,避免高额罚款,而这正在慢慢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德国整车厂宝马(BMW),戴姆勒(Daimler)和大众(VW)或将由于其“畅销属性”在罚款名单中名列前茅,其中德国大众集团或将面临高达45亿欧元(占其2018年总收益的32%)的罚款。除此之外,捷豹路虎也将可能会面临相当于其在2018年利润400%的罚款。
当然,少数表现好的整车厂仍然具备通过优先生产和销售低排放汽车来扭转“战局”,避免罚款的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想做到这一点很难,它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并积极为2025年和2030年的欧盟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根据PA的预测,之前那些被预测有望完全实现欧盟碳排放目标的整车厂们(丰田、雷诺-日产-三菱(RNM)、沃尔沃、本田和捷豹-路虎(JLR))仍在不断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尽管如此,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丰田依然高居榜首,标致雪铁龙则从第五位升至第二位,取代了下滑至第三位的RNM。总之,留给车企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有人说,没有退路,就是摆脱纠结最好的出路。
也许,无路可走,才能逼迫自己寻求突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穷水尽的那一头,往往都是柳暗花明。
对此,你怎么看?
完
特邀撰稿:胡静文
作者简介:现就职于德国斯图加特某世界顶级汽车供应商动力总成前瞻研发部门,负责技术战略转型和新能源系统构架以及技术方案集成等。